荣宗敬八字?荣宗敬家谱-凯发k8国际

admin 93 0

【引言】荣宗敬八字?荣宗敬家谱?81算命网全面整理,获取最新资讯“荣宗敬八字”的内容如下:

本文目录一览:

上海市有哪些名人故居?

周恩来故居 思南路上,沿马路东侧的73号(原马思南路107号 宋庆龄故居 淮海中路1843号 何应钦宅 淮海中路(霞飞路)1634号。 蔡元培故居 华山路303弄16号 蒋介石故居 东平路9号 席家花园 东平路1号 陈毅市长故居汾阳路(毕勋路)79号 汪精卫旧居 建国西路(福履理路)570号 马歇尔公馆 太原路(台拉斯脱路)160号 杜月笙的杜公馆 东湖路(杜美路)70号 东平路(贾尔业爱路)11号 宋子文的私宅 东平路(贾尔业爱路)11号 陈毅市长故居 余庆路(爱棠路)190号 孙中山故居 莫利爱路(后译莫利哀路)29号(今香山路7号)。 鲁迅故居位于上海市山阴路132弄9号 陈云故居 青浦练塘镇 梅兰芳故居 马斯南路121号(今思南路87号) 张闻天故居 浦东新区施湾乡邓三村张家宅 张爱玲故居 常德路195号常德公寓 聂耳故居 公平路185弄86号。 其他文人: 沙汀旧居著名作家位于秦关路44弄13号。 内山完造千爱里旧居 位于山阴路2弄3号,为建于二十年代的坐北朝南的呈半圆形的三层内山完造(1885—1959),内山书店老板,日本冈山人。1931年—1942年,内山完造居住于此。 郭沫若溧阳路旧居 位于溧阳路1269号,为坐北朝南二层楼旧式花园洋房。建筑面积406平方米。 郭沫若(1892—1978),新文化运动巨匠之一,卓越的科学家、文学家和政治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1946年5月—1947年11月,郭沫若居住于此。 郭沫若多伦路旧居 位于多伦路201弄89号,为坐东朝西二层楼房。面积62平方米。 茅盾山阴路132弄旧居 位于山阴路132弄6号,为坐北朝南、红砖红瓦、三层砖木结构建筑。整幢建筑面积171平方米。 茅盾(1896—1981),现代文学巨匠之一,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1946年5月—1947年12月,茅盾居住于此。 胡蝶旧居 位于四川北路1906弄(余庆坊)52号,为砖木结构三层楼房。建筑面积246平方米。 胡蝶(1908—1989),乳名宝娟,原名胡瑞华。祖籍广东鹤山。 1924年—1932年,胡蝶居住于此。在此期间,胡蝶成功出演了《秋扇怨》、《电影女明星》、《铁扇公主》等影片,并主演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丁玲旧居 位于昆山花园路7号,为三楼带部分四楼连接式红砖洋房。 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湖南临澧人。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1933年2月—5月,丁玲居住于此。 秋瑾旧居遗址 位于四川北路1515弄(厚德里)91号。 秋瑾(1877—1907),浙江绍兴人,别署鉴湖女侠。 1906年9月—1907年,秋瑾居住于此。 叶圣陶景云里旧居 位于横浜路35弄(景云里)11号,为坐北朝南三层楼石库门房。建筑面积86.6平方米。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常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 1927年5月—1932年,叶圣陶居住于此。 冯雪峰拉摩斯公寓旧居 位于四川北路2099号,为英国人拉摩斯所建的钢筋混凝土四层建筑。 冯学峰(1903—1976),浙江义乌人,原名冯福春。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作家和诗人、鲁迅研究专家。中国革命文学奠基人之一,左联党团书记。 1930年5月—1933年6月,冯雪峰居住于此。

谁能给我一些名人故居的文章?

徐霞客故居 许叔微故居

顾宪成故居 薛福成故居

华蘅芳故居 徐建寅故居

刘氏兄弟故居 荣氏兄弟故居

徐悲鸿故居 阿炳故居

张闻天旧居 秦邦宪故居

陆定一故居 潘汉年故居

唐文治旧居 周培源祖居

钱钟书故居 王昆仑故居

顾毓琇故居

徐建寅故居

徐建寅故居,在位于无锡市郊区山北乡会西村杨 巷25号,建于清光绪年间。 徐建寅(1845-1901年),字仲虎,无锡人,我国著名科学家徐寿之子,近代兵器工业的创始人之一。在湖北枪炮厂任督办时,因试制火药失事身亡。有《造船全书》、《兵法新书》等著作传世。其故居现存二层楼房一幢,硬山顶,面阔三间9.6米,进深八架10.7米,高7.2米。屋顶原装有避雷针,现已拆毁。1994年1月24日由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阿炳故居

阿炳故居,在无锡旧城区的中心,今图书馆路30号,保护范围包括今图书馆路24号至30号以及42号至50号。(崇安寺里)

阿炳(1893-1950) 无锡人,从小随父亲华清和在无锡著名道馆洞虚宫中的雷尊殿当道士,法名华彦钧。因中年双目失明,人称瞎子阿炳,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间音乐家,他一生正直、爱国,不畏权势,酷爱民族器乐,精通江南丝竹,在演奏技巧和乐曲创作方面都有根深的造诣所作乐曲甚多,因抢救较晚,仅录下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独奏曲《龙船》、《昭君出塞》、《大浪淘沙》等六首。其中《二泉映月》最为著名,己成为世界名曲。

阿炳故居,即为原雷尊殿道馆,他不仅出生于此、逝世于此,而且其传世名曲也大都创作于此。晚年,他穷困潦倒、贫病交加,屈居在道馆最东面的一间小平房内。这间平房为硬山顶,约20平方米,内有小阁楼现仍保持着原状。雷尊殿旧址及其他附房大都保持着原状。

1994年1月24日,由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陆定一故居

陆定一故居,位于无锡市西河头28号,为清末民初建筑,房屋前后三进,有数十间房屋,第三进为转盘楼结构,带有后花园。 陆定一同志1906年6月9日出生在无锡西漳,在1925年“五卅运动”的波涛中,他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7年后,他先后历任团中央、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八路军总政治部的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宣传部长,在党的“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陆定一同志继续担任中宣部部长,1959年任国务院副总理,1962任中央书记处书记,1965年兼任文化部部长。陆定一同志长期负责党的宣传文教工作,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建设和发展党的宣传文化教育事业,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文化大革命”中,陆定一同志遭受严重迫害,但他坚持真理,针锋相对,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铮铮铁骨。1979年6月,他被增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9月补选为中央委员。在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1996年5月9日,陆定一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王昆仑故居即“七十二峰山馆”,在今无锡市鼋头渚公园内。原是王昆仑的父亲王心如于1927年所建的太湖别墅中的一幢建筑。1985年王昆仑逝世后,无锡人民为纪念这位既是国民党元老,又是共产主义战士的著名政治活动家,特将七十二峰山馆辟为他的故居,当时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为“王昆仑故居”亲笔题名。

王昆仑(1902-1985),原名汝�,无锡人。早年读书于北京,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并直接经孙中山介绍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北大毕业后,曾在天津南开中学任教,后南下广东,任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政治教官,继而随烟北伐。1932年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内部长期从事反蒋活动和爱国统一战线工作。建国后,历任政务院政务委员、北京市副市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所著文章颇多,大部分已收入其女儿王金陵所编选的《王昆仑文集》。其中,《红楼梦人物论》有多种版本,是“红学”研究中有较大影响的一部论著。

他的故居本在无锡旧城区内的姚宝巷,是他父亲王心如所建的一幢独门独院的小洋楼。因该楼早已被房管部门租给了几家

居民居住了,一时难已让出、恢复原状,无锡市政府遂决定舍难就易,将原王家“太湖别墅”内王昆仑青少年时期经常居住、读书并进行革命活动的“七十二峰山馆”,辟为他的故居。这座建筑,面阔六间,占地一百余平方米,仿歇山式,三面环廊,南对万顷太湖,北有翠柏掩映,环境清静幽雅。“七十二峰山馆”横匾是由国民党元老胡汉民亲笔题写。门厅正中的紫红色丝绒天幕前有一尊青铜色的王昆仑半身塑像。故居内现举办了《王昆仑生平事迹展览》,供游人参观瞻仰。

张闻天故居

无锡城中幽静的汤巷内,一幢西班牙式的红色、两层、三开间楼房,庭院植有白玉兰、石榴花、龙柏,把这里装点得格外葱茏。这就是张闻天晚年的旧居。

张闻天(1900-1976),又名洛甫,上海市浦东人。早年就读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192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赴苏联学习、工作。1930年底回国。翌年1月起,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中共临时中央局党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及书记处书记等职。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后,任负总责,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45年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抗战胜利后,赴东北工作。建国后,任驻苏联大使、外交部副部长。1956年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59年在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上遭错误批判,被免职后任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1975年8月25日,他从广东肇庆迁居无锡,9月1日搬进汤巷四十五号,在这里度过了最后一段坎坷的人生道路。为缅怀与学习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张闻天,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由中共无锡市委党史工委恢复他在无锡的旧居,并于1990年9月12日揭幕开放。旧居辟有张闻天生平事迹陈列室。陈列室由序室和展室组成,计陈列七十 三件珍贵实物、二百余幅照片。

序室安放着张闻天的大幅肖像,毛泽东、邓小平等党中央领导人的题词,气氛庄严肃穆。展室分寻求救国真理,探索革命道路;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支持毛泽东正确路线;进行农村调查,开辟东北根据地;在外交战线上;坚持真理,奋斗终身及党中央为张闻天平反昭雪等五个部分,完整生动地再现了张闻天伟大、光辉的革命一生和作出的不朽历史功绩。旧居还恢复了张闻天生前的卧室兼书房,陈列极为简朴。现已成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荣氏兄弟故居

荣氏兄弟故居,在无锡市郊区荣巷镇西街。系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始建于1918年底至1919年年初,续建于1933年。现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荣宗敬(1873-1938),名宗锦,字宗敬,无锡荣巷人;荣德生(1875-1952),名宗铨,字德生,号乐农居士,宗敬之胞弟。他俩早年随父经营钱庄业,后贩面粉北销,获得厚利,遂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经营后更名茂新面粉厂。1905年又开设振新纱厂,随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历经二十余年,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荣宗敬自上海避居香港,次年2月病逝。新中国成立后,荣德生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苏南行政公署副主任等职。

荣氏兄弟故宅,本在荣巷镇西浜头。1918年起,兄弟俩在荣巷西首新建宅第,原宅今已不存。新宅占地约三千多平方米,包括门厅三间,“承德堂”三间,“嵌欺堂”一间,“修身为本堂”三间,书房一间,花厅三间,“承裕堂”三间等。在门厅前面,还有八字照墙一座,上刻“鸿禧”两字。现除八字照墙、“修身为本堂”已拆除和西花园已全部新建了营房外,其余建筑还基本完整地保存着。这组规模宏大的民族资本家住宅建筑,具有民国风格和江南特色,无论在近现代史研究方面还是在开发旅游资源方面,都有重要价值。

华蘅芳故居

在锡山市荡口镇花沿街北侧,保存着一座晚清式建筑,这就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数学家、科技家、教育家华蘅芳的故居。现为锡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华蘅芳(1833-1902),字若汀,金匮县(今锡山市)荡口人。故居原来规模较大,现存行素轩两间和后面四合院十二间。1996年,锡山市政府和荡口镇政府拨款开始修复华蘅芳故居,1998年11月修复峻工。正厅内黑色大理石基座上,有华蘅芳汉白玉半身塑像,厅内展示华蘅芳的家史、科技成就、交往以及学者研究等资料和珍贵历史照片,包括著作和中国最早蒸汽机模型图,反映华蘅芳一生淡泊名利,致力于“科教兴国”的伟大事业及其光辉业绩。

钱钟书旧居 (中医院后)

钱钟书旧居,位于无锡市健康路新街巷30号、32号,系钱家祖遗产业--钱绳武堂,建于1923年,占地面积为二亩四分八厘八毫,系七开间三进明清风格又吸取西式建筑之特点。目前,除小部分被拆毁外,大部分尚保存基本完好,是无锡不多的书香宅第。

这所宅第,系钱钟书的祖父钱福炯于1923年筹建的,是一组江南常见的具有传统风格的民居建筑:前后共两进,面阔均为七间。 1926年钱钟书的叔父钱孙卿先生因子女较多,在征得其父同意后,于后园西北角添建楼房三楹;之后又接建楼房一楹,因园内有一树盛开的梅花,故名“梅花书屋”。

故居大门东侧的三间房,除最东一间是家祠外,其余两间为先生的父亲钱基博教授寒暑假回家期间课子讲学之所,名为“后东塾”。先生少年时期常和几位堂兄弟在此读书、听讲、习字、作文。钱教授所著的一本散文集,就是以此塾为书名的,叫作《后东塾读书记》。

钱氏旧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极具历史人文价值。仅从本世纪以来,在“爱国、爱民、爱学习”的家风熏陶下,江南钱氏家庭中人才辈出。仅“钱绳武堂”一脉,有钱基博、钱钟书父子这样的文化学术泰斗,也有钱钟韩、钱钟教、钱钟鲁、钱钟泰这样的科学院院士、学者教授,还有著名工商人士钱基厚、钱钟汉父子。在迎接黎明的日子里,钱钟汉受父亲委托,代表无锡工商界代表荣德生先生过江到苏北解放区,同我党领导人洽谈迎接解放大军解放无锡事宜,发挥了重要作用。更有年仅22岁为革命惨遭杀害的共产党员钱钟仪烈士。钱氏家庭的众多成员为了拯救苦难深重的祖国,有的走上科学救国之路,有的走上实业救国之路,有的走上武装革命之路。他们按照自已的抱负,走各自的道路,但他们最后又都集合在社会主义旗帜下。

薛福成旧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无锡旧城区的西南部,有一片晚清风格的花园式大宅院。它南起学前街,北到前西溪,东靠健康路,西近护城河。这就是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外交家薛福成的故居“钦使第”。

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号庸庵,无锡北乡寺头人。从小勤奋苦读,尤好经世实学,立志投身中国的改革事业。光绪五年(1879)所著《筹洋刍议》一书,便是他维新变法思想的代表作。自光绪十年(1884)起,历任浙江宁绍台道、湖南按察使(未到任)、钦差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大臣等职。一生勤于笔耕,文属桐城一派,有《庸庵全集十种》等著作刊行于世。这座大宅院是薛福成亲自筹划、由其长子薛南溟具体营建的,落成于1894年。按清朝规定,二品以上官员的住宅厅堂,面阔不得超过五间,进深不得超过九架。薛福成的官衔为正三品、特赏二品顶戴,可“钦使第”的厅堂面阔均为九间,远远超过规定。为免遭政治祸患,他采用对剖双排柱的做法,将九间厅相对分成三个三间厅,从而既不违制,又有气派。专家们认为,这种形制及整个建筑风格,填补了我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空白。现在这片宅院,除门前照壁、院内亭、廊已拆除,西轴线上偏厅已改建,后花园、西花园和小庭院已夷平外,其余均基本保持了原状。

求高一必修二历史的知识点总结!!!!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 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六朝时代,出现了“草市”

(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四)“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影响:“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过程: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商品输出,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依赖夺取的更多的特权,加紧对中国商品输出,并打入内地市场,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逐渐地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

(2)表现:a、农产品程度有了一定发展,并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b、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c、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3)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阶段表

阶段 时间 原因 表现 影响 认识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a.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经济。

b.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c.洋务运动的诱导。 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

初步发展 从甲午战争到一战前 a.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实业救国”的推动。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短暂春天

(“黄金时代”) 民国初期(一战期间)(1912-1919) a.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b.“实业救国”的影响。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d.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 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抗战前夕的短暂发展(此段不作考试要求) 国民统治前十年(1927-1936) a.全国的基本统一。

b.国民政府推行有利的经济政策(“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 发展显著,民族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萎缩 抗战胜利后(1945—1949) a.美国的经济掠夺。(《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新二十一条”)

b.官僚资本的排挤。

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 国统区的工业体系趋于瓦解。

3、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地点:上海、广东、天津东南沿海地区。

(3)代表企业:上海方举赞创办的发昌机器厂;南海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朱其昂创办的贻来牟机器磨坊。(3)产生的途径: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另一种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此外,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

4、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主要原因)

(2)外商企业的刺激

(3)洋务运动的诱导

5.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短暂春天)

发展最快的民族工业:纺织业、面粉业等。

代表人物:张謇(状元、实业家,创办南通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周学熙。

特点:(1)发展不均衡(①集中于沿海地区;②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2)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自然经济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3)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

6.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不利因素:①先天不足;②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决定其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③后天畸形;④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有利因素: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7.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地位与作用

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求发展,逆境中奋进,但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

1.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1)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造(国家工业化,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①时间的长期性。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③“一化”为主体,“三改”为两翼。

“三改”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一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实施。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过程: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a、形式:国家资本主义b、政策:和平赎买。

对农业、手工业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形式。

(2)历史意义:a、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b、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局限性:后期工作急躁和粗糙。

二、 中共八大

a、时间:1956年

b、内容:(1)指出国内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2)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朝气经济建设方针。

c、意义: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三、错误探索表现 :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影响:使“左”倾错误(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b、“文革”对经济建设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失去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详参p57最后一段。

四、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基本内容:(1)思想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重点转移: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重要决定:改革开放。

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

2.经济体制改革

(1)起步:农村的经济改革(重点,三农问题)

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早从安徽、四川两省开始。)

作用:极大调动农民积极性;根本改变农村面貌;推动城市改革。

(2)城市企业改革: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意义:通过这些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3.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首先)——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2)经济特区有五个: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1988年)。

(3)1990年,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五.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1.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2.中共十四大:时间:1992年10月;内容: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服饰 (1)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2)近代,中国男子的流行服饰有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3)阶段

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2.饮食结构: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3.住宅: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4.习俗风尚:

(1)促使变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2)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的变迁。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

5、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

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

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6、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

(1)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2)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3)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7.交通: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1)中国有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1906年天津有轨电车,1924上海公共汽车。

(2)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

8.通信:邮政、电话、电报,见p77-78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一、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直接:土耳其扩张阻隔了传统商路。

根本(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

(2)最早探寻新航路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3)新航路开辟的四位航海家:(会考要求迪亚士、哥伦布的知识即可)

①迪亚士最先到达好望角;②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③达伽马直通印度;④麦哲伦船队作环球航行。

新航路的开辟的经过

时间 航海家 国籍 支持国 方向 最终到达地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 葡萄牙 向东

好望角

1497年 达.伽马 葡萄牙 葡萄牙 印 度

1492年 哥伦布 意大利 西班牙 向西

美 洲

1519—1522年 麦哲伦船队 西班牙 西班牙 环球航行

(4)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的影响

①引起了“商业革命”( 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范围--扩大,贸易中心--转移)和“价格革命”(货币贬值,社会分化)。

它有力地加强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影响)

②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③使各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④揭开了殖民扩张的序幕。

⑤冲击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证明了“地圆学说”的科学性,打击了教会的威信。

二、殖民扩张

1.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

(1)17世纪荷兰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

(2)英国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块殖民地是:弗吉尼亚。

(3)英荷战争的导火线: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航海条例》内容: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

(4)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

结果:英国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确立在印度优势,成为海上霸主和最大的殖民帝国。

2.殖民国家的矛盾和冲突

战争 背景 结果

1.英西 战争 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2.英荷战争 西班牙衰落,荷兰控制世界;英法崛起

导火线:英颁布《航海条例》 荷兰丧失海上霸主地位,失去北美殖民地

3.英法战争 法国插足印度、北美;

英法在印度、北美矛盾尖锐 英国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确立在印度优势,成为海上霸主和最大的殖民帝国。

3.殖民主义的罪恶

1.野蛮的掠夺

2.残酷的屠杀

3.强盗的贸易 罪恶的三角贸易

4.★如何辨证地看待殖民扩张活动?

提示:破坏性、建设性

对殖民国家而言

(1)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2)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对殖民地而言

(1)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

(2)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三、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界60年代——19世纪中期)

1.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2)条件:

①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②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③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

④市场: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市场的需要。(直接原因)

2.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

首先开始的领域:棉纺织业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

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

3.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上: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2)政治上: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使社会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此促进工人运动的兴起。

(3)生产方式上: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了当地的旧思想旧制度。

(4)思想文化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5)世界格局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东方从属于西方,促使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形成过程:

世界市场进程 时间 推动因素 主要途径

初具雏形 新航路开辟后 新航路的开辟 殖民扩张和掠夺

初步形成 19世纪中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 以炮舰开路行不平等贸易

最终形成 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 瓜分世界

(2)初步形成的标志:日本的“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和中国的“门户开放”。

(3)逐渐成熟标志: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中心:美国和德国。

2.主要成就: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开始的标志)

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3.特点(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比)

(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2)速度快,范围广,规模大,多国同时进行。

(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开始。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促进生产力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垄断组织(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5.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

6.世界一体化趋势(19世纪末20世纪初)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对一体化趋势的评价,有利有弊,详参p114-115。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1.罗斯福新政(1933—1939年)

(1)背景: 世界经济大危机下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使美国经济病入膏肓。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崩溃的边缘。

(2)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新政的“新”之处)

(3)过程:两个阶段及阶段成果

第一阶段:1933年3月到1935年初,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直接稳定人心,摆脱危机;

第二阶段:1935年到1939年,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4)主要措施:

整顿银行、恢复工业生产(中心措施)——《全国工业复兴法》)、调节农业生产——《农业调整法》、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作用:增加就业,刺激消费,恢复生,稳定社会秩序。)、保护劳工权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5)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6)影响:

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③从深远影响看,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二战后的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7)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6.了解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

(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表现: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50-70年代初,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滞胀;20世纪80年代走出衰退;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时代。

(2)90年代新经济:克林顿的政策“宏观调控、微观自主”,其宗旨是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结果实现了“经济增长的同时伴随着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被成为新经济时代。

7.二战后,德、日四国经济运行模式的基本特征:(会考只要求掌握德、日两国)

(1)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同时,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这个模式使得联邦德国经济奇迹般恢复与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

(2)日本从战后初期的“统制经济体制”到50年代中期以后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即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这个模式使得日本在短短25年内赶超英、法、联邦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987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8.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发展高科技;国家进行社会改革,社会福利政策普遍实行。

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两个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两者的关系:互相促进。前者是后者的重要步骤和途径,后者是前者的最终归宿)

2.欧洲联盟

(1)欧共体(创立时间:1967年)的机构包括: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2)1993年,“马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宣布成立。

(3)影响: ①推动欧洲经济的发展,欧盟与美国、日本并列为世界经济三强。

②促进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③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3.欧元形成

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

欧元的问世,淡化了欧洲地区的疆域和国别概念,促进欧洲国家走向联合,有利于加深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

4.北美自由贸易区

正式诞生的标志是: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

组织的特点: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其成员国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贸易伙伴关系。

影响:对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德经济发展起积极作用,相互弥补经济发展的不足,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是南北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范例,加快美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经济全球化的意义。

5.亚太经合组织

(1)正式成立:1989年11月,堪培拉会议,。

(2)中国于1991年同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一起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3)亚太经合组织的最高活动是:非正式首脑会议。

6.世界贸易组织(wto)

(1)依据:乌拉圭回合

(2)成立:1995年1月1日,正式建立

(3)性质:成为国际经济贸易中调解各成员国相互间贸易关系、解决各成员国贸易争端的机构。

(4)成立的意义:标志着多边贸易体制建立。

7.中国入世

(1)过程: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中国入世的影响:机遇: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分工;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从而维护合法权益;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对我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

我们的策略:抓住机遇、积极参与、防范风险、趋利避害

8.经济全球化

(1)时间:80年代末90年代初

(2)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①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强有力推动。

②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③市场经济体制被普遍认可和接受。

(3)表现:

①资本的跨国流动。②生产的国际化。

③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程度加深。

④跨国公司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

⑤世界市场的扩大。

(4)认识:

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把双刃剑,既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又使经济的发展更加不平衡,贫富悬殊更大。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5)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①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如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等。

②世界各国经济过于相互依赖。

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6)对策:

a、需要全人类共同行动。

b、加强对人类共同性问题的对策研究,制定出全球范围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措施。

c、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各国人民携手解决。

高一必修1和必修2的历史复习提纲

必修二历史期末总复习知识要点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农业(1)地位: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中国古代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2)经营方式:是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3)耕作方式:从原始阶段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时采用牛耕技术。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出现一牛挽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 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 沉重的赋税——泰半之赋(农民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给国家)、繁重的徭役负担(例:阿房宫、秦始皇陵)、土地兼并(无法解决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

3、古代水利工程典范: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的岷江上,秦国蜀守李冰修建、郑国渠韩国水工郑国在泾渭水系所建。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

4、 “工官”制度的评价 (1)其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的顶峰

(2)弊端:技术发明不能服务于社会,新技术难以推广,技艺的传承受到限制

5、田庄是一个相当完备的微型社会,《四民月令》反映了汉代田庄里的生产、生活方式。

6、古代纺织业(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2)《周礼考工记》中国有六职(妇功、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3)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4)明代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7、古代冶金业:供风形式演变: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马排——水排(东汉、杜诗)

8、古代陶瓷业:(1)先有陶后有瓷(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9、明代出现按地域结成的商帮,其中势力最为强大的是晋商和徽商。

10、有关市的发展:(1)秦代:法律管理商业。(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相当严格;汉代:形成若干全国性商业中心。如: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3)六朝:出现草市,但也实行行政管理;(4)唐代:夜市繁盛 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5)宋代:“市”突破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夜市、晓市都很兴盛,还有定期庙会集市,宋代:草市配套的饮食服务设施也较完备; (6) 明清:都市中形成繁华的商业区。

11、古代经济政策有:(1)重农抑商政策(最基本的)(2)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会出现畸轻畸重的偏差,使地区经济发展受到影响。(3)对工商业的严格管理(历代王朝)如:汉武帝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制度;王莽对一些经济活动实行管制,并办理官营贷款业务。(4)禁奢侈政策——是抑商政策的辅助政策,也是抑商政策的具体政策。

12、重农抑商政策:(1)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2)含义: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3)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13、闭关政策的消极影响:在客观上造成了阻滞中国社会发展的恶果,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主要原因)(2)外商企业的刺激(3)洋务运动的诱导

15、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6、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即第一个发展高潮:从甲午战争到一战前)的原因①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华资本输出使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②甲午战败,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③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17、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代表人物:张謇(状元、实业家,创办南通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周学熙。

18、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特点:(1)发展不均衡(①集中于沿海地区;②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2)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在近代中国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主体)(3)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

16、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1)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的提高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辛亥革命前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短暂春天结束的主要原因: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

17、1935年国民政府币制改革意义:结束了币制长期混乱的历史对缓和金融危机、稳定经济形势起了一定的作用。1935年起,国民政府又推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8、官僚资本在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发展中获利最大。它与民族资本最大区别是凭借国家政权迅速聚敛起财富。四大银行成为官僚资本聚敛财富的重要工具。

19、抗日战争的爆发打断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后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恶性通货膨胀、官僚资本压迫、繁重的捐税、美国对中国经济侵略——《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是新二十一条)

20、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束缚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0、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总路线内容:一化三改造(国家工业化,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特点:发展生产力——工业化与变革生产关系——三改造并举。三改造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一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实施。

21、三大改造(1953—1956年)(1)过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a、形式:国家资本主义b、政策:和平赎买(与苏联相比是创举)。

对农业、手工业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形式。

(2)历史意义:a、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局限性:后期工作急躁和粗糙。

22、良好的开端:《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召开。

23、中共八大:a、时间1956年 b、最大的贡献:正确判断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4、曲折发展表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针对这一问题党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八字方针中“调整”是指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

25、曲折发展的十年成就主要有:(1)两大钢铁基地:武汉、包头。(2)三大油田:大庆、胜利、大港——石油自给。(3)四省(区)第一次通火车——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简记一、二、三、四)

26、文革中经济形势有起色是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工作期间。(实质是对左倾错误的抵制)邓小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文革使中国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

27、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内容

(1)思想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重点转移: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重要决定:改革开放

历史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7、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主要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8、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首先)——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经济特区有五个: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1988年)。经济特区是中国对

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江苏两个:南通和连云港。

29、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30、中共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综述】荣宗敬八字?荣宗敬家谱?不懂就看,不知就学,更多关于“荣宗敬家谱”的答案关注81算命网。

星座运势、性格分析、八字合婚、指纹算命

标签: 荣宗敬八字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

网站地图